加布里埃尔·福莱(1845–1924)

福莱以其精致的调性语言著称,在他的作品中,旋律、节奏和和声等关键参数都显得非常细致。与之相反的是,他的作品避免了华丽的效果,而且对比度也被不同程度地暗淡化。这往往导致微妙的疏离感,乃至达到含糊矛盾的极致,特别是在和声方面,在全音、半音和调式的回忆中交替出现。

创作于1876至1883年的《c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中的许多段落都有这样的例子。因此,例如在终乐章中,福莱在第144至145小节的转调段落中从F7过渡到E7,虽然没有将钢琴低音八度的降e提高到e,而保持了它(甚至在亲笔手稿中用它自己本来的临时降号来标记它):

第一版,第四乐章,第142-145小节

降e(钢琴低音)和e(钢琴高音与中提琴一起,在中提琴那里记为降f)产生的不和谐的变幻色泽效果,至少可以归因于管风琴演奏的传统,在那里不和谐的和声可以在踏板音上方自由发展。

另一方面,在op. 15中还有两个段落引人注目,它们与所在段落的主导和声之间的交叉关系已无法解释,而且,我们无法回溯到作曲家自己的记谱——因为现存的亲笔手稿只有最后一乐章。

1) 在第一乐章中,第109和111小节(其字面重复)出现在升f小调和声的背景中,是升b(右手第三个音)的旋律中止,直到下一小节才解决为升c。这个升b音在同一小节中重复了两次(第六和第十一个音),尽管第七个音是高一个八度的b,从而创造了一个微妙的升b与b冲突。

第一版,第一乐章,第108-111小节

虽然第十一个音重复升b音可能没有争议,但乍一看似乎在第六个音前无意中少了一个还原记号,这表明这段应该被纠正如下:

第109小节有一个还原记号

支持这种更正的是1979年由奥尔利奇(Robert Orledge)编辑的Eulenburg版本中引用的一个已无法获得的资料:据说福莱本人在演出时使用的印刷样本,其中第一乐章的这两个小节,他应该在相应的第六个音前手写了一个还原记号(但在相应的第十一个音前没有添加#号)。

但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首先,我们不禁要问,假设这一更正是真实的,为什么没有在福莱生前出版的众多新版乐谱中的某一版上落实。其次,肯定是有双重疏忽:他既忘记了第六个音前的还原记号,又忘记了第十一个音前的#。不过,也有可能是他想把升b作为一个连续的引导音,以便在随后的小节中解决,因此他接受了这种交叉关系?

 

2) 在第三乐章的第34小节,钢琴低音出现了类似的交叉关系b/降b/b。

第一版,第三乐章,第33-36小节

这里也是,乍一看似乎有一个明显的错误:也就是说,在第34小节,福莱以八分音符的步骤从B经C7到f(等等)进行转调。不过,第一拍的B大调和声被钢琴低音中的这个降b音严重干扰了(实际上它似乎只属于随后的C大调的七和弦)。

因此,以下的修改似乎是合理的:

第34小节用B而不是降B

这里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这个段落没有在后来的版本中得到纠正,以及福莱和/或音乐制版师是否真的忽略了两个错误(第二音前的错误临时记号,钢琴低音第五音前的临时记号缺失)。这里是不是也可以说,确实不直接与b发音的奇怪的降b,是福莱的矛盾处理方式之一,为他的作品增色?

经过深入的讨论,计划于2022年初出版的新版“第一钢琴四重奏”的编辑Fabian Kolb决定保留第一版中的这些段落,但同时注解了可能的替代读法。

1)

亨乐版,第一乐章,第107-109小节

2)

亨乐版,第三乐章,第34-37小节

该作品在帕斯卡尔·罗热(Pascal Rogé)的演奏曲目中地位稳固,他为亨乐版本的钢琴部分标注了指法,他在这两处也倾向于原版的读法。他认为这种微小的不和谐现象是典型的福莱式“细腻”。尽管更多是演奏者而不是听众能感觉到,因为它们既不暴露也不强调,而是隐藏起来,转瞬即逝,但它们反过来又表明了福莱的精致……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室内乐, 福莱, 钢琴. Bookmark the permalink.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