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注意到我们版本的李斯特“超技练习曲”(HN 717)里面的一个段落,它在任何已知的评注版本里都没有注释。萨尔茨堡莫扎特大学的克劳迪乌斯·坦斯基教授的钢琴学生Ben Yin在研究著名的“马捷帕”练习曲(“超技练习曲”第四首)时注意到,主题第一次出现时(第7小节),外声部与双手交替演奏的中声部不同,只是不完整地填充在4/4拍的小节里:

亨乐版HN717:第四首练习曲,第7-10小节

现在,在李斯特的亲笔手稿和基于亲笔手稿的版本里,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华彩和“宣叙调”段落里面(在这些段落里自由增加小节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还经常出现在“正常”段落里面,尽管关于是否是疏忽或抄写错误的问题,通常可以通过将这些位置与平行或类似的位置进行比较而容易澄清,然而,这里排除了单纯的疏忽,因为第2和第4拍的不完整填充延续了许多小节,而没有任何类似的平行段落。因此,李斯特的记谱是故意如此的。我们的版本遵循主要的资料来源,即“超技练习曲”的第一版(1852年),与亲笔手稿的制版员的摹本比较,在这方面没有任何差异:

第四首练习曲的亲笔手稿(制版员的摹本),第7-12小节(魏玛古典基金会、歌德和席勒档案馆, siglum 60/I 23)

毫无疑问:这个段落的呈现在第一版和亨乐版里面都是原作版。但原始谱面留下了如何处理它的问题。外部声部的空白是否意味着应该用休止符来填补?还是应该明确地将维持和弦的时间(在踏板的帮助下)留给演奏者?

看一下这首练习曲的起源也许会有帮助。众所周知,这十二首超技练习曲是李斯特青年时期创作的最终版本。事实上,它们在1826年或1827年首次被出版,标题为“Étude pour le Pianoforte en quarante-huit Exercices”(由马赛的Boisselot和巴黎的Dufaut et Dubois委托出版)。1837年,李斯特进行了一次彻底的修订,并在1839年以“二十四首大练习曲”的形式出版(共有四家出版社,包括维也纳的Haslinger)。顺便说一下,标题的数字有误导性,因为所有版本都只包含十二首作品——所有试图延续第一个系列以达到二十四甚至四十八首作品的尝试都失败了。就第四首作品而言,另一个版本早在1841年就已创作完成,并插在“大练习曲”和“超技练习曲”之间,于1847年出版(由巴黎的Schlesinger和维也纳的Haslinger出版)。

让我们来看看这四个版本里的相关段落。

第一版(1826/27),第1-6小节

这首由两部分组成的原初练习曲距离最终版本还很远。基本的特征,如第一部分的三度音进行构成了作品的实质,并被保留下来,没有改变(类似于第二部分的基本特征)。所有的小节都正确填充了休止符。

第二版(1839),第1-4小节

与第一个版本相比,这首练习曲现在被大大延长了(从77小节延长到169小节),并有一个在旋律、和声上有所变化的主题,在创作上变为五个变奏。现在的开头部分是6/4拍,显示出三度的概念,双手仍保持为一个声部,但在高音部新的、全指演奏的主题前消退。中音和低音相互补充,形成覆盖整个小节的三连音式的线条,同时节奏从小快板转为快板。这个主题的形式已经与最终版本非常相似(参考上图),它有三个清晰可辨的音区和一个引人注目的主旨。所有三条线都正确填充了该小节的节拍,但值得注意的是,八分音符的三连音没有被标示。

第三版(1847):第1-7小节

除了在变奏三和变奏四之间的过渡以及结尾处的变化外,第三版最引人注目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方面是带有减七和弦的五小节引子,另一方面是标题“马捷帕”和对维克多·雨果的献词。因此,李斯特暗指雨果1828年的同名诗,专门描述哥萨克领袖伊万·马捷帕(1639-1709)的悲惨命运,这个人物在1800年左右被文学作品所颂扬。因此,这首作品的形成轨迹可以被描述为从一个典型的标题化的练习曲,通过一个扩展的变奏形式到一首扩展的钢琴诗(在最终版本出版后立即被改编为交响诗似乎是合乎逻辑的)。然而,作品主题的表现形式与第二版没有变化。

第四版(1852年),第7-10小节

在1851年初的新修订中,李斯特采用了1839年Haslinger 版的样本,并在那里进行了修改。当这些改动过大时——例如从第7小节开始的主题——他会将新版本写在一个单页上,因此制版员的摹本是由旧版的对开页和新的亲笔手稿部分组成的。他在引子中加入了快速齐奏的“自由快板”,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真正”开始的期待。主题本身的表述在几个方面显得更加清晰:三度音符,现在被记在它们自己的五线谱上,被缩短为十六分音符,主题中第1和第3拍的各自上行音符被缩短为三十二分音符。两只手的跳跃的技术要求似乎再次被提高,今天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乍一看,以前的版本II和III在外声部没有休止符,示意在最终版本高音部没有休止符(即在三十二分音符前加一个四分音符和三分音符),但这样一来,低音四分音符就必须改成半音符,这意味着对现存音乐文本进行非常大的干预。此外,乐曲的其他在主题里“缺少”附点的段落(如第31小节以后,第80小节以后,第114小节以后),也必须作相应的修改。在这个意义上,再度审视,这种干预是被禁止的。然而,剩下的问题是,李斯特用这样一个“不完整”的谱面的目的是什么。四分音符是否应该为表示维持和弦的最低限度?

您怎么看?如果您能让我们知道您的解读,我们将非常高兴!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李斯特, 钢琴. Bookmark the permalink.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